厦门历史名人:朱熹、陈嘉庚、郑成功与林巧稚的故事
厦门:华厦之门的历史与文化
厦门四面环海,因有成群的白鹭栖息,故别称“鹭岛”。岛上有文献记载的历史,可溯至唐朝,但厦门的建城史则要晚至明代。明洪武二十七年(1394年),为抵御倭寇侵犯,建成厦门城,意为“华厦之门”(厦通夏)。清乾隆《鹭江志》总论里说:“鹭岛者,泉东南岛也,以其为泉之门户,故曰门也”。从历史上看,筑城起即为海防御敌人之门,后又为郑成功“通洋裕国”之门,再后成为进出口、华侨进出之门,如今亦是开放之门。
重教兴学:朱子授业地,陈嘉庚故里
朱熹的教育理念
南宋绍兴二十三年(1153年),泉州府同安县(今属厦门市同安区)迎来了一位叫朱熹的年轻人。这位年轻人的到来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朱熹生活的时期,国家佛教、道教盛行,儒家式微,世人过度沉湎于佛老的“清净无为”,难免丧失斗志。朱熹意识到“妄佛求仙之世风,凋敝民气,耗散国力,有碍国家中兴”,于是重新求知,拜师李侗,承袭了程颢、程颐二程理学,并逐渐构建起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,最终形成影响后世的程朱理学。
在同安县任主簿的四年里,朱熹完成了“逃禅归儒”的思想转变。他为官勤政,爱民亲民,在这里,朱熹深切体会到为官应该“务实”,而非不作为。
陈嘉庚的爱国教育
800年后,一位吹着厦门海风长大的企业家,同样意识到文风开化对一个地方的重要性,于是几乎将其毕生所得全数用来兴办教育。漂洋过海的侨批,自1913年开始飞向他的家乡集美后,兴教办学就逐步辐射到厦门和华人聚集的海外,再也没有停下来。
他就是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。陈嘉庚一生资助或创办的学校有118所,他在1919年捐助兴办厦门大学时,公开认捐金额是当年个人资产总额的两倍。创办之初的厦门大学,被国民政府称为“基金充足、成绩甚佳,各种设备,亦极完善,方之他处,有过无不及”。
陈嘉庚的节俭与奉献
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一掷千金,自己却非常节俭。走进陈嘉庚故居,里边摆放着他当年用过的写字桌、靠背椅、蚊帐、鞋帽、手杖,以及一个用缺了手柄的倒扣旧茶杯做的烛台……所有物件极其简陋朴素。身兼全国政协副主席、全国人大常委、全国侨联主席等要职的陈嘉庚,人民政府给他每个月的工资是500多元,而他规定自己的伙食费为每月15元,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作为建校费用。他说:“人生在世,不要只为了个人的生活打算,而要为国家民族奋斗。”
刚柔并济:郑成功“情结”,林巧稚的梦想
郑成功的民族英雄形象
登上鼓浪屿,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南,举目望去,能看到复鼎岩上的郑成功雕像挺拔刚劲、高高矗立。
在厦门,几乎人人都有“郑成功情结”,这是百姓对他表达推崇和敬仰的一种朴素方式。郑成功39岁的短暂人生里,有十多年时间留给了厦门。他以厦门为口岸大力发展海上贸易,使那段时期的厦门成为闽南最主要的港市聚落。
林巧稚的医者仁心
1901年,被誉为“万婴之母”的林巧稚就出生在这座小岛。
琴音和涛声滋养着她细腻博爱的灵魂。1940年,在被美国方面聘请为“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”委员后,林巧稚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,她说:“我是一个中国人,一个中国的大夫,我不能离开灾难深重的祖国,不能离开需要救治的中国病人。”
作家冰心曾说林巧稚是一团火焰,一块磁石,从来不想到自己,把所有的技术和感情,都贡献倾注给了她周围一切的人。的确如此,林巧稚对病人的关怀,不止在技术高超,更在于设身处地。她用对亲人的方式对待她的病人——直接用耳朵贴在病人的肚子上,为病人擦擦汗水,掖掖被角,使用听诊器时一定要把听诊器焐热了才放到病人身上。
爱国尚廉:苏颂“处事必公”,池浴德“无负天地”
苏颂的清廉与博学
厦门同安东溪西畔的孔庙,当年既是祭祀孔子的场所,也是周围学子求学的课堂。朱熹在此任主簿时,曾增建经史阁、教思堂、苏公祠、志道斋。
苏公祠供奉着的是宋代科学家、政治家苏颂。苏颂历经五朝,处事精审、正派直道。他一生为官,从地方官一直到宰相,始终两袖清风。据《宋史·苏颂传》记载,苏颂任尚书、宰相时已然是中央大员,却“赡给常苦不足”。为了节约,他常常裁下碎纸片写字,“未尝妄费寸纸,每剪碎纸为签头,稍大者抄故事”。苏颂不仅身体力行,还在家规中训示子孙“处事必公”“为官必廉”,教育子孙“道德为先,文华次之”“国家取士,行实为先”。
池浴德的清廉故事
明代同安县嘉禾里(今厦门本岛),一株土生土长的无花果树枝叶繁茂。有一位著名清官池浴德就是这株“无花果”。
池浴德,明朝嘉靖四十三年(1564年)举人,翌年考中进士,历任浙江遂昌县令、南京吏部考功主事等职,所到之处以秉公行事、勤政清廉著称。虽所任职务被视为“肥缺”,他却从不苟取一文、以权谋私。
池母欣慰地说:“谚称县令为银树开花,吾子一树,乃无花果也。”